平常在喝酒的朋友們應該不會錯過一則新聞:「為避免進口酒包裝、廣告混淆原產地,財政部今天發布解釋令明定,廣告上若有非屬原產地的文字、圖形等,應於同一頁面以同等篇幅補充說明其原產地;酒品包裝方面,若標示非屬原產地的地名,其字體不可大於原產地。」
那你一定好奇了,為什麼要有這個規定呢?
一般來說,我們對於某些知名品牌有著強烈的地區認知,像是:台啤一定是台灣做的、Johnny Walker是來自蘇格蘭的、獺祭是來自日本(但其實現在也有美國廠),很合理吧?
文章目錄
你確定喝到的啤酒來自哪裡嗎?
同理,提到麒麟Bar應該會想到日本、提到百威Budweiser應該會想到美國、提到可樂娜Corona應該會想到墨西哥,但是在台灣喝到的這些國外知名品牌,其實都是中國製造的。
這些啤酒雖然是美國品牌、墨西哥品牌、日本品牌,但生產廠商卻在中國;而且為了標榜是外國品牌,特別把「美國品牌」、「註冊地墨西哥」等字眼放大標註在包裝上。
為什麼這些外國品牌啤酒要找中國代工?
簡單的說,就是因為中國生產啤酒的成本實在是太便宜了,這些國際品牌才會採用福建、廣東等啤酒廠生產,並銷售到台灣。
根據不具名的可靠消息來源,2018年中國中部中型規模以上的啤酒廠製造成本約為每公升2-3人民幣之間(大約$10~$15),而台灣大型啤酒廠每公升的成本大約在$25左右,精釀啤酒廠代工費用更是高達$65/瓶以上。
更何況台灣進口大陸啤酒的關稅是0%,只需要付消費稅跟酒精稅,低成本加上低稅率,這也導致了越來越多品牌找中國酒廠代工。
消費者其實很難從商品標示或是價格來判斷啤酒的實際產地,這樣的狀況也讓中國啤酒慢慢的侵蝕了這個市場;中國啤酒在台灣市場的佔比由2015年的8%、一路到2024年的34%,也反映了這個事實。
產地標示與品牌一樣重要
這個規定將由2026年元旦開始實施,屆時各廠商的包裝、廣告都必須更新。未來酒的容器、包裝、或廣告出現非屬原產地地名的相關文字、圖形、記號、圖片,使人對原產地有所混淆,明年起最高可處50萬元罰鍰。
對消費者來說,品牌與產地本來就是一樣重要的揭露資訊,在充分告知的情況下,讓消費者選擇自己喜歡的商品,這才是真正的自由市場呀。
看了這篇的人也看了: